沒有它就沒有聯合國:美國威爾遜總統的「十四點和平原則」
今天的故事要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講起。
一戰開打後,幾年下來參戰各國紛紛感到精疲力盡,戰場滿佈壕溝,兩邊陣營都無法前進或後退,戰事就這麼陷入膠著狀態。德軍認為若想打破僵局,必須先突破英國的海軍!
因為當時英國仍然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海軍,能夠將資源、甚至是上戰場打仗的士兵源源不絕地從大後方與殖民地運送到前線。德國海戰無法打贏英國,於是出動潛水艇攻擊開往英國的補給船隻,卻因此也打到美國的商船。
當時的美國總統威爾遜是傾向援助英國的,然而美國人民普遍保持置身事外的態度,民意本來並不支持美國參戰。所以當美國船隻遭受德國潛水艇攻擊後,威爾遜總統終於得到民意與國會支持,美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
美國參戰對於情勢就好比這樣的情境:兩個相撲選手已經比試好一段時間了,忽然一位新選手加入幫助其中一位選手,於是勝負很快就分出高下,德國快要撐不下去了。
英美陣營看在眼裡,大國領導者之間討論的重點並不是「一戰何時會結束?」,而是「打贏德國後要如何處理歐洲既有的問題?」——
這是一項極度複雜的議題。比方說,法國希望能夠拿回普法戰爭戰敗時割讓給德國的亞爾薩斯與洛林兩個省份;英國則希望繼續擴張海外殖民地;總之,每個國家都因有自己的算盤而喋喋不休。
為此,威爾遜總統於1918年1月8日提出「十四點和平原則」,為戰後歐洲的重建規劃藍圖。比方說,英國必須開放公海,讓船隻在公海上自由航行——這無疑會影響英國海上霸權的勢力,因此英國人並不樂意。
又比方說,歐洲各國要削減軍備,避免軍備競賽——然而,這必須是大家一起實踐才有用,不然,萬一自己減少軍力,但其他國家沒有這麼做,那豈不虧大了?話說回來,沒有國家會願意降低國防。
十四點和平原則也提出關於東歐國家境內少數民族的安排:這些人民能夠行使「民族自決」來決定自己的未來,奧地利與土耳其對此自然是反對的。原先的「奧匈帝國」是個版圖很大的帝國,如果境內民族紛紛獨立建國——像是後來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等國家成立,那麼剩下來的土地就小小一塊了......
總之,威爾遜總統的和平原則在歐洲各國間引起諸多爭論。但其中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提議:要創立一個國際聯盟,有事情在會議桌上解決,避免戰爭。這樣的想法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呢?
沒錯,這裡建構出了「聯合國」理念的雛形。十四點和平原則其實最後真正付諸實現的並不多,甚至可以說是失敗的。「聯合國」的理念雖然一戰戰後並沒有成功,但埋下去的種子在二戰結束後開花結果,為後來的國際情勢帶來深遠影響。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