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遷都:北京帝都500年
明代畫作中的紫禁城 公有領域 |
北京是中國大陸的首都——但凡翻開中國歷史,你會發現大多數朝代的首都往往都選在地理位置更中心的地方,例如洛陽、西安一帶。如果單看所謂「中原地區」的話,北京的位置似乎過於偏北而無法有效掌控全境漢人地區。
宋朝的時候,北方民族南進並且先後建立遼國與金國,他們建都北京。就塞外邊疆地帶而言,北京的位置相對偏南,既可保障大本營也可作為繼續南下中原的指揮中心。後來,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也不約而同選擇北京為首都。
當朱元璋以南京為據點,北伐元朝,建立明朝之後,他定都於南京。
南京在那個時候是中國最大的城市,地形絕佳,易守難攻,建國之初是首都最佳之選。但天下太平之後,朱元璋也有考慮是否把京都北移,遷至宋朝的首都開封,或是唐朝的首都西安——
因為,從整個明朝版圖來看,南京的位置好像有點太偏南了。
只是,一來這些舊都在當時殘破不堪,遷都之外需要斥資重建;二來朱元璋年事已高,對於遷都雖有想法,但心有餘而力不足,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朱元璋去世後,王位傳給他的孫子。他其中一個兒子不服,起來造反——他就是今天的主角明成祖「永樂大帝」,派遣鄭和下西洋的就是他,下令編撰《永樂大典》的也是他。
在明成祖造反之前,朱元璋派他駐守明朝北邊的疆界,因此他的主場正是在北方。直至登基稱帝之後,南京實在住不慣,也施展不開。他下令建築明代紫禁城,準備遷都北京!
但是,明朝開國功臣以及當時絕大多數大臣,泰半出身南方,並不情願舉家遷徙到水土於南方迥異的北方。
在永樂大帝堅持之下,經過數年準備,終於在1421年2月2日,正式遷都北京。
遷都北京其實出於戰略考量。北京離長城不遠,關外仍然有塞外民族對中原沃土虎視眈眈。皇帝親自坐鎮於北京,無形有形都有助於鞏固北方,保衛帝都同時也戍守邊防。
不過,遷都北京最大的挑戰,在於南方資源北運的問題。中國的糧食絕大多數仰賴長江流域的出產供應,而當時聯絡南北的大運河阻塞嚴重,所以物資運輸只能依靠陸路與海陸,運輸過程緩慢。
為此,永樂大帝下令,遷都配套措施之一就是疏通大運河。如此一來,南方豐饒物資就可迅速運輸到北方,供給帝都龐大的需求。
1421年夏,遷都才幾個月,不料一場雷雨季,紫禁城三個大殿都遭雷劈毀壞,朝廷中遂有「上天不喜遷都之舉」的降罰說。然而永樂大帝獨排眾議,堅持定都北京,重修紫禁城三個大殿。
永樂大帝在位時,派太子駐守南京。當他去世後,新皇帝曾將帝都遷回南京一段短暫時間,因為新帝上位僅一年即駕崩。其後的皇帝還都北京,明朝之後的清朝延續北京為首都。
北京作為500年帝都,全球重要大都會之一,可以說奠基於永樂遷都,1421年的今天!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