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鄰居打架,我賠錢:日俄戰爭

Image
日俄戰爭期間,日本慶應大學學生製作的反俄政治漫畫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試想一個情境:左鄰右舍跑來我家打架,把家裡搞得亂七八糟,最後我還得替打輸的賠錢給打贏的 —— 怎麼想都覺得很離譜! 這樣荒謬的事情卻真實發生在清朝晚期,就是今天的主題:「日俄戰爭」。 遼 東半島南邊有一個港口叫做「旅順」,俄羅斯一直對旅順港有著濃厚興趣。俄羅斯在亞洲東邊只有一座港口「海參威」,一到冬天就冰凍無法使用。旅順正是俄羅斯夢寐以求的優良不凍港。 1895 年,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清朝應日本要求,本來連同遼東半島一併要割讓給日本。俄羅斯不樂見遼東半島落入日本之手,於是聯合幾個國家一起威脅逼迫日本放棄。 俄羅斯提出協助中國修築從哈爾濱到旅順的鐵路,及至鐵路修建完成,發生義和團之亂與八國聯軍。俄羅斯一路軍隊參加八國聯軍,另一路十幾萬人的軍隊則開進遼東半島,理由是要協防俄羅斯幫助中國修建的鐵路。 後來,清朝與各國簽訂《辛丑條約》,八國聯軍落幕。然而,俄羅斯進入遼東半島的十萬多人部隊並沒有離開。為此,比清朝更不開心的就是日本。俄羅斯在遼東半島有鐵路、有軍隊,旅順港裡還有艦隊駐守,對日本產生極大威脅。 1904 年 2 月 8 日,日本無預警派出軍艦襲擊旅順,兩天後,正式對俄宣戰。 俄羅斯在海參威與旅順分別部署一支艦隊:兩者若合體,日本不是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的對手;可是,單獨任一支都無法與日本海軍抗衡。因此,戰爭之初,日方在旅順港外炸沉汰舊船艦,企圖阻塞港口,不過,最後並沒有成功。 俄羅斯一方面派出強大的波羅的海艦隊從歐洲出發,繞半個地球火速前往馳援,一方面下令旅順艦隊脫困,逃至海參威與那裡的艦隊會合。然而,旅順艦隊逃不出、打不贏,無法突圍。同樣的,海參威艦隊亦被封鎖,無法南下旅順。 與此同時,日方聽聞波羅的海艦隊正在路上,於是派出陸軍由陸路進攻,欲盡快拿下旅順。 俄軍有兩樣日本人從未看過的武器:手榴彈與機關槍。當幾萬人日本部隊往旅順港旁的編號 203高地 衝鋒時,一排排士兵在機關槍掃射之下倒斃。日軍不計代價,一定要攻下 203高地 —— 山丘並不高,但可將旅順港盡收眼底。 日軍當時並不知道,其實旅順港內的俄羅斯軍艦已經潰不成軍。 俄羅斯守兵全數陣亡,當然日軍也飽嘗機關槍的可怕 —— 十幾年後的一次世界大戰,有更多生命犧牲在機關槍之下。 拿下旅順沒有幾天,波羅的海艦隊趕至現場。日軍已備好埋伏在波羅的海艦

二戰太平洋海戰轉折點:日軍大撤退之「瓜島戰役」

Image
1942年7月日軍於瓜島上興建機場 By U.S. Navy John L. Zimmerman: The Guadalcanal Campaign,  Marines in World War II Historical Monograph, 1949.   公有領域 今天的故事發生在太平洋的一個小島上:位於新幾內亞的瓜達康納爾島,以下簡稱「瓜島」。 瓜島不是熱門旅遊景點,除了為數不多的南太平洋島民居住之外,鮮少人知。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瓜島卻因為地理戰略位置重要,日軍與美軍在那裡展開一場爭奪大戰。 1941 年 12 月,日本發動珍珠港事變,美國旋即宣布參戰。 幾個月後,美軍與日軍在太平洋上的「中途島」發生海戰 —— 那是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雙方一共有幾十艘航空母艦、幾百艘軍艦投入戰爭。雖然日本於此役戰敗,但是,對於美軍與日軍在太平洋海上戰場的總體優劣卻還很難下定論。日本還是有機會 —— 因此,日本海軍與陸軍合作,佔領太平洋周邊系列島嶼,包括新幾內亞。日方決定在新幾內亞的瓜島上蓋一座軍用機場,因為瓜島距離澳大利亞北邊不遠,建在瓜島的空軍基地能夠直接威脅美國及盟友在太平洋海上的防線。 這是日本的如意算盤。 美國當然很快也注意到瓜島的重要性,並驚見日本在瓜島興建的空軍基地快要完工 —— 於是派遣海軍陸戰隊一萬多人前往瓜島,任務代號「瞭望台行動」,目標是搶下機場控制權。 瓜島戰役就此展開。日本空軍擊沈美軍戰艦數艘,戰事情況看好 —— 但是,日軍此時做出一項錯誤決定:由於擔心美國的航空母艦就在附近,為了避免空戰所以見情勢大好就停止攻勢。美軍補給艦因此逃過一劫,一萬多名海軍陸戰隊隊員得以物資糧食充足地登陸瓜島。 美海軍陸戰隊登陸瓜島 By U.S. Marine Corps - U.S. National Archives photo 80-CF-112-5-3  First Offensive: The Marine Campaign For Guadalcanal  Marines in World War II Commemorative Series, 公有領域 其實,美軍此次行動並沒有航空母艦護航。 由於日軍僅有數百人防守機場,美軍迅速拿下控制權。美軍登陸瓜島不到 6 天的工夫,完成軍用機場工事,此時美國軍機已經能在瓜島基地起降。日軍欲搶回機場控

人類最重要的發明之一:積體電路 (IC晶片)

Image
2019年 AMD 公司Ryzen5-3600處理器的積體電路未封裝狀態 By Fritzchens Fritz - CC0 public domain 如果拆開電腦、手機、平板等 3C 產品的主機,我們會看到一些小小的電路板,上頭密密麻麻承載有如迷宮般的複雜線路 —— 這就是積體電路 (integrated circuit) ,縮寫為 IC ,也可稱之為晶片、微晶片、微電路等等。 1959 年的今天, 2 月 6 日,美國物理學家兼德州儀器公司工程師傑克‧基爾比的積體電路專利正式獲得批准。他是積體電路兩位發明者之一,晚年由於積體電路 對人類的重大貢獻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另一位發明者羅伯特‧諾伊斯,人稱「矽谷之父」,是仙童半導體與英特爾公司的共同創始人 —— 只是,基爾比的專利申請率先得到批准。 為什麼積體電路這麼重要呢? 回歸最基本的電腦軟體編程語言,就是所謂的二進制,一切都以「 0 」與「 1 」來定義。但在電腦硬體上該如何表示呢? —— 簡單來說,線路上的開關打開讓電流通過,這個就是「 1 」;而當關閉開關使電流無法通過時,這就定義為「 0 」。 我們可以把 IC 看成是許多這樣 0 與 1 的小開關集合在一起,利用編程,讓它們能夠處理大量訊息。理論看似簡單,但是把這麼多「開關」與線路集中配置在一塊體積極微小的電路板上絕非易事。 在發明 IC 之前,最早的電腦必須使用到「真空管」:一個玻璃真空管子,讓電流通過或讓電流停下,簡言之,就是一個體積很大的「開關」 —— 因此早期的電腦主機體積都大,有些甚至可以有一個房間那麼大。 台灣有一間擁有全世界數一數二 IC 技術的公司,那就是台積電 —— 説到這裡,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與積體電路發明者基爾比當年為德州儀器公司同期。台積電高明的地方在於他們能在同樣大小的電路板上裝載最多、最好的「開關」,並且讓它們有最優化的排列。 想像我們在小小電路板敷上一層薄薄的「果凍」,然後以雷射光為刀子在果凍上刻畫出小洞或溝槽。然後再把線路以及「小開關」的零件與材料擺上去,像是銅或一些貴重金屬等等鋪在那些小洞或溝槽裡。最後,把那層薄薄的果凍融掉,一片積體電路板就完成了! 這還只是一層而已!積體電路可以負載數百層,因此小小一塊晶片一共可以承載數十億、甚至數百億個小開關 —— 體積迷你卻威力十足! 我們日常生活中雖然不常看見 IC 晶片,但

是福?是禍?—— 塑膠的發現、發明與分類

Image
圖片來源:回收大百科 現代人的生活幾乎不可一日無塑膠 —— 塑膠袋、塑膠製品、塑膠玩具、塑膠餐具 ...... 等等,塑膠已經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每一個角落。自從塑膠被發現、發明以來,人類文明史已走上一條不歸路,無法回頭。 塑膠是怎麼來的呢? 塑膠雖是人造材料,但是,大自然中早已存在這樣的物質。塑膠的發現首先要先從橡膠說起。 16 、 17 世紀的歐洲人在南美洲發現當地孩子們時常玩一種球,就好比今天的足球,材質有些軟 Q ,觸碰地面後還會彈起來 —— 原來南美洲原住民很早以前就知道在橡膠樹幹上刻一道小縫來收集樹汁,那些白色的樹汁凝固之後形成富有彈性的橡膠。橡膠與我們今天常用的塑膠類似,都是一種聚合物。 19 世紀,法國人發現橡膠與硫一起加熱會成為像水一樣流動的液態,塑形、冷卻、凝固後就可以得到想要的形狀 —— 人類史上第一個輪胎就是這樣發明出來的。車輛最早使用的是無胎車輪,乘客坐在車裡非常顛簸,橡膠輪胎問世後大幅改善乘坐體驗。 可是,橡膠的產量非常有限。橡膠樹需要特定的生長環境,而且萃取過樹汁的橡膠樹因為有「傷口」,必須休息一段時間後才能再度進行採集。人們於是開始研究如何以人工方法大規模製造類似橡膠的材質。 1907 年的今天, 2 月 5 日,比利時化學家利奧‧貝克蘭改進樹脂合成生產技術,發明所謂的「電木」 —— 一種廉價、不易燃的多功能塑料,被稱為「現代塑料工業之父」。 從此,塑膠得以大規模合成製造,成為一種用途廣泛卻非常便宜、可大幅度降低商品製造成本的材料。後來人們發現塑膠可以經由石油大量製造,各種石化工業應運而生。 塑膠確實有許多優點,方便、輕盈且耐用。透過改變其化學結構,或加入不同的成分,從而合成出帶有不同特性的塑膠。人們對塑膠的喜愛一發不可收拾。 塑膠可以粗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成品製造好後,即使加熱融化再塑形,它們分子結構不會產生改變 —— 這類型的塑膠可以回收再利用。然而,絕大多數的塑膠材質冷卻固化後,分子結構即改變 —— 這類型的塑膠,如保麗龍,無法回收重新利用。 更糟糕的是,這些無法被回收再利用的塑膠還無法被分解,千古不化 —— 於是塑膠廢棄物越堆越多,隨著下水道、河川排入海洋,造成生態浩劫。 一隻黑背信天翁遺骸:胃部塞滿誤吞的「海洋垃圾」塑料漂浮物 By Chris Jordan (via 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