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最新文章

盤尼西林的誕生・抗生素=靈丹妙藥?!

Image
盤尼西林發現者弗萊明紀念郵票 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在抗生素問世之前,打仗的士兵絕大多數不是被殺死在戰場上 —— 有更多人其實是死於傷口感染。 雖然醫者很早以前就知道器械必須先經火消毒,然而戰時往往條件不許可,傷口一但感染就近似於等死的狀態。後來,一位護理史上有名的大人物「南丁格爾」發現,必須特別仔細看護士兵的傷口,這樣才能降低傷口感染的機會。 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 20 世紀初 —— 直到 1928 年,一位英國生物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盤尼西林」 ( 又稱「青黴素」 ) 才有所轉變。 當時弗萊明在倫敦大學教授細菌學,為了研究需要在實驗室培養大批金黃色葡萄球菌。當弗萊明度假回來,重返實驗室時發現培養皿一角竟然長黴了!很奇怪的是,整盤培養皿滿滿的細菌,唯獨長青黴的角落沒有。他馬上意識到青黴中某些物質有殺菌作用,遂投入關於青黴抑菌的研究。 1929 年的今天, 2 月 13 日,弗萊明在英國的一個醫學雜誌上發表這個現象,從此全世界才第一次知道原來黴菌能夠分解出殺菌物質,有這麼好用的靈丹妙藥「盤尼西林」。 盤尼西林作為人類史上所使用的第一種抗生素,趕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救治傷兵的需求。然而,早期弗萊明實驗室耗時一個月所培養出來的青黴素僅能供應一個病人的需要,所以大批研究人員開始投入菌種改良計畫,使得商業化生產盤尼西林成為可能。 隨著盤尼西林被發現以及提煉製造技術的進步,完全改寫人類與細菌生死搏鬥的故事,人類平均壽命也大幅延長。因此,弗萊明以其對人類的重大貢獻,於 1945 年得到諾貝爾醫學獎。 人類擁有抗生素這樣的靈丹妙藥後,從此就能高枕無憂了嗎? 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 如果細菌沒有完全被抗生素殺死,存活下來的細菌會因基因突變而產生抗藥性,從此這一類抗生素就對這株細菌無效。 由於抗生素實在太有效、太好用、太方便,因此有一段時間成為醫生的隨用武器:病人只要有點感冒、咳嗽、頭痛 ...... 等徵狀,抗生素一開包管藥到病除。於是,有越來越多細菌接觸到抗生素,只要有那麼一點點沒有被殺盡,就會產生更多、更厲害的細菌。 目前對人類現有的抗生素中已經沒有任何一種是沒有產生抗藥性的 —— 為了不讓人類陷入類似還沒有發現抗生素之前那樣的絕竟,科學家一直致力於從新物質中開發新的抗生素 —— 這是一場永遠跑不完的競賽。

三進三退的末代皇帝:溥儀

Image
滿洲國郵票上的溥儀肖像 Scanned January 2006 By Stan Shebs, own work, public domain .  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是清朝。清朝開國之初是很強盛的,但自清朝中葉以後,西方國家繼蒸汽機發明之後,紛紛開始工業革命,步入現代化時代,於工藝與思想上突飛猛進。 相較之下,守舊的清朝止步不前,絲毫沒有進步,於是國力漸漸衰弱。 20 世紀初,清朝已經苟延殘喘 —— 直至最後一代皇帝溥儀的時候,整個國家搖搖欲墜,就像一座隨時 會倒塌的高樓。 溥儀登基時才 2 歲 —— 這樣一個今天幼稚園小班年紀的小朋友,光是要他穿著朝服、乖乖在紫禁城大殿的龍座上坐幾個小時都不可能了,更別說要治理國家大事 —— 他是傀儡皇帝。 後來,孫中山先後一共發起十次革命來推翻清朝,均以失敗告終。 1911 年 10 月 10 日,第 11 次的「武昌起義」終於成功,各省響應。於是, 1912 年的今天, 2 月 12 日,就在他 6 歲生日之後沒幾天,溥儀的媽媽裕隆太后以清朝攝政皇太后的身份,代替他下達退位詔書,正式結束清朝長達 268 年的統治 —— 這是溥儀第一次登基與退位。 溥儀退位之後,中華民國北洋政府頒布《清室優待條件》,準許溥儀繼續居住在紫禁城內,保有大清帝國的名號並且准許使用皇帝頭銜,生活照舊 —— 但僅限於紫禁城中。對一個孩子來說,生活無憂無慮、不愁吃穿,就是有如籠中鳥失去自由。 1917 年 7 月 1 日,以北洋軍閥張勳為首,發動政變,擁立溥儀登基,宣布大清帝國復辟。此次復辟行動在各界輿論打壓之下,為期僅 12 天即落幕。那時溥儀 11 、 12 歲,或許此時的他對於時局情勢以及各派軍閥割據並不感興趣,只是為能夠飛出紫禁城這個牢籠感到雀躍。 這是溥儀第二次登基與退位,他仍然是一枚身不由己的棋子。 1924 年 11 月 5 日,北洋軍閥馮玉祥率領軍隊佔領紫禁城,脅迫溥儀簽署聲明,宣布放棄帝號並離開紫禁城。溥儀在日本大使館的幫助之下,逃離國民軍的監視,居住在天津日本租界。 時間來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 1931 年年末,日軍很快就佔領東北,進入北京與天津。日方打算成立一個傀儡政府,表面上看起來是以中國人的名義來統治中國人以減少反對聲浪,而溥儀正是最佳人選。 1932 年,「滿洲國」成立,溥儀出任滿洲國執政; 1934 年 3 月 1 日,登

地球最北人居・斯瓦巴群島・末日種子庫

Image
位於斯瓦巴的末日種子庫 入口處上方的發光裝置藝術《永恆的反射》出自挪威藝術家戴維・桑恩之手 By Cierra Martin for Crop Trust  地球上有這樣一個地方,理論上可以免簽證前往,甚至連護照都不用帶 —— 那就是位於北極圈的斯瓦巴群島。 最早於 16 世紀末由荷蘭人發現,命名為「斯瓦巴」,意為「寒冷的海岸」,所以此處也稱為「冷岸群島」。斯瓦巴群島距離挪威不遠,後來成為挪威人捕鯨基地。 1920 年的今天, 2 月 9 日,由國際聯盟主導,挪威與多國簽訂「斯瓦巴條約」,確立斯瓦巴群島為挪威的國土。 島上不設軍隊及任何軍事相關設施,每一個締約國的國民均可自由進出,待遇與挪威國民相同。那裡是地球緯度最北的常駐人類聚居地 ( 2022 年時人口約 2500 人),除少數居民外也有科學研究人員前往。 斯瓦巴一處聚居點 By Peter Vermeij, public domain . 由於地處北極圈裡,斯瓦巴群島半年永夜,半年永晝。夏天的時候,沒有日出與日落,只會看見太陽在空中繞著無盡圈子。 正因斯瓦巴群島的特殊環境與稀少人煙,全世界最大的種子儲藏庫「斯瓦巴全球種子庫」就設在那裡 —— 為了在全球性危機出現時預防種子基因的滅絕,並且近一步保存與備份種子樣本,又被稱為「末日種子庫」、「末日地窖」。 絕大多數是因為人類的關係,隨著文明進展,越來越多植物消失了。又因為科技進步的緣故,人們對植物進行基因改造。基因改造的目的在增加農作物產量、提高植物的抗病性與耐旱度 —— 或許出發點與立意是好的,但卻帶來嚴重後果。 首先,科學尚不能解答基因改造後的作物是否對人體有長期的影響,或是對生態環境有怎樣的影響。然後,基因改造會讓基改後的植物越來越像,導致植物的獨特性消失 —— 或許,哪一天人們會需要這些植物特性的幫助。 於是,種子儲藏庫肩負使命而被建造於全世界各地,讓大家能夠儲存未經基因改造的植物種子,以維護農作物的多樣性。 北極圈鮮少有地震,但建於永凍土中的斯瓦巴種子儲藏庫被設計為能夠承受芮氏規模 10 級強陣的安全建築。即使全球暖化及至北極冰帽融化,種子庫依然能夠保持設備與建築物的乾燥。所有的種子妥善保存於 3 層密封鋁箔包中,分門別類標記於此處「冬眠」, 3 個巨大冷藏庫一共可以保存 450 萬份種子。 冰凍的伊甸園:「一個無論世界上發生什麼事都可以永遠保留生命的地